國際物流是組織貨物在國際上的合理流動,即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。國際物流的本質是利用國際物流網絡、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,按照國際分工合作的原則,域經濟的發展和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。國際物流活動隨著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的發展而發展。國際物流活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階段和過程。首個過程: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國際經濟交益擴大。越來越活躍。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.在未來,國際貿易的數量已經達到了非常大的數字,對交易水平和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在這種新情況下,為了滿足必要貨物的原始運輸概念已不能滿足新的要求,系統物流在此期間進入國際領域。
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大量的國際物流,物流技術中出現了20萬噸油輪、10萬噸礦船等大型物流工具。
20世紀70年代,石油危機的影響,國際物流不僅進一步發展,船舶大型化趨勢進一步加強,而且提高國際物流服務水平,大量、高服務物流從石油、礦石物流到物流最困難,小雜貨領域,標志著國際集裝箱和國際集裝箱船的發展,國際主要航線定期船舶進入集裝箱船,突然提高雜貨物流水平,突然提高物流服務水平。
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,國際物流的質量要求和速度要求進一步提高。在此期間,國際物流領域出現了航空物流大幅增長的新形勢,國際聯運水平也較高。
上世紀80年代以前,中期國際物流的突出特點是物流量基本不繼續擴大。"精細物流",物流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。同時,隨著新時代人們需求觀念的變化,國際物流注重解決問題"小批量、高頻、多品種"在物流中,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和新方法,使現代物流不僅涵蓋了大量的貨物、雜貨集裝箱,而且涵蓋了各種貨物,基本覆蓋了所有物流對象,解決了所有物流對象的現代物流問題。
20世紀90年代,國際物流依托信息技術現了“信息化”信息在國際物流中的作用,依托互聯網公共平臺,滲透到各相關領域,同時全球衛星定位系統、電子報關系統等新信息系統,在此基礎上,構建國際供應鏈,形成國際物流系統,進一步提高國際物流水平。